着根棒球棍去制造部,他说‘该死!们是不会被日本人打败’。”他强迫工厂经理访问日本,并告诉他们:“这是你们应该做。”
克里斯托夫·勒库尔,《面对日本挑战:英特尔制造业复兴》,第363、364、369、370页。阿诺德·萨克雷和大卫·布罗克采访克雷格·巴雷特,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2005年12月14日和2006年3月23日,第65、79页。英特尔新制造方法被称为“精确复制”。旦英特尔确定套特定生产流程最有效,该流程就会在英特尔其他工厂中复制。在此之前,工程师们曾为调整英特尔工艺而自豪。现在,他们被要求不要思考,而是复制。有人回忆道:“这是个巨大文化问题。”因为自由硅谷风格被严谨装配线取代。巴雷特承认:“被视为独裁者。”但“精确复制”起作用:英特尔成品率大幅上升,制造设备使用效率提高,成本也降低。该公司每个工厂都开始不像研究实验室,更像台经过精心调试过机器。
特蕾泽·泼莱蒂(TheresePoletti),《关键错误:IBM困境为微软、英特尔打开大门》(CrucialMistakes:IBM'sStumblesOpenedDoorforMicrosoft,Intel),《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Tribune),2001年8月13日。格鲁夫和英特尔也很幸运。20世纪80年代初,些有利于日本生产商结构性因素开始转变。从1985年到1988年,日元对美元汇率翻番,这使得美国出口商品更便宜。20世纪80年代,美国利率急剧下降,从而降低英特尔资金成本。与此同时,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康柏电脑(Compaq)在IBM个人电脑市场上大展拳脚,因为人们意识到,尽管很难编写操作系统或制造微处理器,但将个人电脑组件组装到个机箱中相对简单。康柏推出使用英特尔芯片和微软软件个人电脑,其价格远低于IBM个人电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康柏和其他“克隆”IBM个人电脑公司,其电脑销量超过IBM。随着每间办公室和许多家庭都用上电脑,电脑价格急剧下降。除苹果电脑,几乎每台电脑都使用英特尔芯片和微软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软件,两者被设计成能够顺畅地协同工作。英特尔进入个人电脑时代,实际上垄断个人电脑芯片销售。
格鲁夫对英特尔重组是硅谷资本主义典型案例。他意识到该公司商业模式已经被打破,并决定通过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