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是诸皇子年岁渐长,俱已晓事,二是太后已经年迈,如果不早早立下太子,若是皇帝在外有个三长两短,或者太后这边出个意外,恐怕都是场大变乱。
不亲征景骊不甘心,这是他生中最大梦想之,总要亲手去实现,才能心满意足;这时候让他立储君,他也不甘心,虽说皇子们都已晓事,但只有二皇子满十六岁,若他亲征,留下太子监国,那最年长二皇子理当最为合适,也就意味着他根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无论是立嫡立长,还是为国事计,都应该顺从太后意思,立景琪为储君。
很明显,太后在这时候对他发难,无疑是选个最好时机。
他两下里都不甘心,这事就这僵持下来。
虽说立哪位皇子为储君,是天子家事,但是又有说,天子无家事,更何况是国之储君这样大事。
反戈,他们就算要强出头,在廷议中也不占优势,所以他们就不再去费这个劲。
此时此刻,他们对皇帝行为无可奈何,更多不满就暗暗聚集到卫衍身上,不过另场风波突然到来,让他们时没来得及找卫衍麻烦。
在众人都忙忙碌碌,皇帝也在准备御驾亲征时候,弘庆年间最应该发生,也早就应该发生事情,终于发生太后在这时候要求皇帝立下储君。
“陛下春秋鼎盛,储君事确不用急在时。
不过陛下若要御驾亲征,为朝廷社稷计,哀家还是劝陛下早早立下储君为好。”
想要凭借拥立之功,在日后收获无数利益家族,很快都动起来,在这样大事面前,皇帝北伐征战,卫衍无耻发言,下子都变成小事,很快就消逝在这个巨大风波里面。
“朕头痛,帮朕揉揉。”景骊躺在卫衍膝上,闭着眼睛呢喃句,声音中有着说不出来疲惫。
最近,为储君事,来找他朝臣宗室是批又批,每个人见到他,口水话都说箩筐,见不到他那些臣子,呈上来折子,
这是太后原话,言下之意就是皇帝不亲征,可以不用急着立太子,如果皇帝要亲征,就必须先立下太子,以免皇帝在外有个不测,影响江山社稷传承安稳。
说实话,皇帝已是不惑之龄,早就应该立下储君,太后能够忍到这个时候发难,也是件很奇怪事。
不过这样话,也只有太后能说,其他人稍微有点这个意思,恐怕就要被皇帝治个不敬之罪。
太后话自然很有道理,从她话被朝臣们在劝谏时无数次引用,就可以看得出来。
皇帝第次亲征时,皇长子已殁,并无其他子嗣,太后监国理所应当;皇帝第二次亲征时,诸皇子年幼,太后监国也算妥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