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析津广寒生”,但当再次看到这三个字时,依然兴奋得差点在寂静无声缩微胶片馆里喊出来。不过,还不能过早激动。这个广寒生是不是直在找广寒生呢?只有看看文章再来判断。
文章看起来类似于现在专栏,有着统
多,安安静静,问和答都平心静气。
看起来就像是科普小报界统把广寒生驱逐出去样。
再次失去联系。
苦苦追寻旅途再次开始。总是出言不逊广寒生,这是又跑到哪里去。以及,该用什方法才能破解得出来广寒生那个月世界。恐怕只有他自己……
九〇七年,比本就晚几十年戊戌变法又晚十年清廷改革看似初见成效,在国际地位上清z.府有丁点起色,但秋瑾被杀,仍旧立即激起群愤。社会各方戾气已然无法平息。然而在能关注到那些起起伏伏科普小报上,却丝硝烟之气都没有,还是没有长性小报,还是媚俗广告。广寒生依然没有出现。
也许真走投无路,像《登月球广寒生游记》中那个小说人物广寒生到后期开始思索是不是该找个女校当辈子被女学生调笑且看不起教书先生样,终于屈服,再不会在历史上露面,甘愿永世沉寂下去。
边思索着各种构想,边继续个月个月地往后翻着留存下来少得可怜文献。
该不会是改笔名吧。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最为可能,很多时候杂志报纸编辑根本不知道来稿者真实身份,多个人共用同个笔名来创作赚取高额稿费事情随处可见。对于广寒生来说,既然因为他坏脾气在科普小报界已经吃不开,换个笔名继续卖文为生,以他学识来说,并不是难事。
但假若真换笔名,恐怕也就真该说再见。文献如汪洋大海,就算都缩成胶片,保存这些胶片也需要至少层楼大小库房。广寒生必然不会是“佛山人”“东海觉”这样,背后那个人必然不可能是个可以说得出来历名人,更不可能是有其他名人好友把来龙去脉都写在可以流传下来回忆录里供研究者寻找线索人。那只要他改笔名,想再找出来,恐怕要比找出张爱玲新作《小团圆》还要难。听说当时那位博士生,为寻找,看缩微胶片把自己视网膜都看脱落。
然而,隐约间,直觉得虽然这是最为正常选择和出路,但对于广寒生这个笔名背后那个人来说,未必是他会去选择。他大概……当翻阅卷又是从未听说过小报胶片到九〇七年底时,那个熟悉名字再次出现。不是答读者问而是篇文章,署名没有“析津”,只有“广寒生”三个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