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之处,也许就在这里。
无论如何,折腾大圈,局势回到嘉靖六年原点。杨干院僧人们,照旧在寺内诵经礼佛;罗氏族,照旧每年来坟前祭拜。孤坟与古寺终究没有分开,如从前。
杨干院官司结束,可历史进程,还在继续。
嘉靖十五年,夏言上疏三道,建议开禁祭礼。民间祭祖立庙之风大盛,令宗族社会形态进步锻成,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在同年,按照徽州当地保存文献好习惯,罗显把这场官司相关文书,纂成部《杨干院归结始末》,留给子孙后代,希望他们“未必不兴感警创以动其孝思,亦期保久远之助也”。
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皇帝如愿以偿地为父亲追尊庙号,为“睿宗”。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睿宗神主牌位入享太庙。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徽州府修《徽州府志》,将杨干院兴建时间定于宋宝祐六年,为护罗秋隐坟而起,为这起争讼画上最后句号。
罗氏族继续在呈坎繁衍,绵延至今;杨干院也始终坐落在杨干,不曾迁移。远山近溪,晨钟暮鼓,几百年来,那座孤坟依旧矗立在佛殿之前,只有悠扬钟声始终相伴。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句俗话:“阴坞口风,杨干院钟。”两者皆是兴旺不衰象征。
杨干院在明末尚存,两朝领袖钱谦益还曾写过首《三月七日发灊口,经杨干寺,逾石砧岭,出芳村抵祥符寺》,再后来如何就不得而知。看到有篇今人《徽州百村赋》里提及,杨干院败落于清末,只有建筑留存。到1985年12月,村民在院里烘烤球鞋,不慎点着蚊帐,把这座空寺彻底焚尽,只有道灌斗砖墙残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