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册库防火工作,算得上个不大不小奇迹。这多纸堆在处,整整两百六十多年,居然次火灾都没有。
硬件问题解决,还有个软件问题。
这些档案实在太多,又来自五湖四海,必须有套科学排列方式,方便日后检索。
后湖黄册库库房,是以东、西、南、北、前、后为名。具体到库房内架阁,则以“千文架阁法”做编号。
这是宋仁宗时发明检索编号法。简单来说,就是以《千字文》为批,岁月为次,依序排列。《千字文》里千个字绝无重复,特别适合编码。咱们现在常说天字第号、天字第二号,其实就是这种检索法产物。
,要打成个大横板,得数竿竹片拼在起。而竹片有弧度,拼接时必然凹凸不平,造成空隙,无法承重。
要知道,黄册是长尺三寸、宽尺二寸大方本,页数又特别多,算下来平均每册得四五斤。十几册甚至几十册摞在起,松松垮垮竹架根本撑不住,只有木材可堪使用。
当然,这些黄册不能光靠这点窗户阳光。管理人员还要定期在每年四月到十月之间把书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晾晒。三月不能晾晒,因为天气太潮;十月到月天寒风大,对纸张也有伤害。
在晾晒期间,只要天气足够好,次要晒足五天,才能重新入库。
本来这种晾晒工作,要打造专门木制晒架。后来官府觉得木制太容易坏,损耗惊人,便改变做法。他们在每间库房门口,都用砖头砌十个高二尺五寸小墩,长三砖,宽两砖,彼此相隔七尺。然后在砖墩之间,架起四根长七尺铁棍,黄册就挂在这些晾衣竿上晾晒。
不过具体到黄册本身,动辄几万册,千字文系统显然就不堪敷用。
黄册库办法是,先把同期攒造黄册放在起,然后再按直隶布政司、府、州、县、里坊厢、都、图等路细分。还要用长条白纸写明所属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阳光对纸张保存伤害也够大。不过以当时条件,能做到这细致已经算是尽力。
除防潮,黄册库对于防火也下番功夫。
黄册库内,严禁动火,即使到晚上也不许点灯,冬季亦不许生炉取暖。库房里地面都要铺设沙子,上覆木板。这样既可防火,又可防鼠患。
就连管理人员厨房,都要隔开库房里开外。
这是洪武、永乐年间格局。后来到正德年间,梁洲增设库房越来越多,距离厨房越来越近,主官索性把厨房给移到环洲上去。每次人员吃饭,都必须从梁洲跑到环洲。这样做很不方便,但上头对此绝不通融,甚至还特意立块牌子:“敢有将火过桥者,治以重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