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轮转科室,能对临床医学有更深入理解。”他如此解释。
资料里有许多病例都是几十年前,字迹潦草。段孟和和她商议下来,希望她能受累再抄遍,以便后人查看。“没问题,你管墨水。”她答应。
于是,
在1915年八月,每晚陪伴她最久,虽不是傅侗文,却是他送那支钢笔。
晚,钢笔墨水用尽,却还有小半页纸没抄完。
“这里边有骨科吗?”沈奚很感兴趣。
三个月时间,不够做正经工作,却刚好适合干这个。
“可能你要失望,到今天,国内也还没有家西医医院有骨科科室,”段孟和笑着解释,“民众在这上面,更信任中医。”
原来是这样。
她很清楚,临床经验是最重要财富。
那就好,”段孟和轻松不少,“来,们说说你。是改变主意,要来仁济吗?”
“并不全是。”
“那?”他笑吟吟看沈奚,“是为什呢?”
“只有三个月在上海,想找点事情做,所以来自荐,”她望眼地上堆积如山纸,上头是英文,“你需要助手吗?医学背景,精通中英文,中医也懂些助手?”
段孟和略感意外,却很开心:“当然,”他指满地文件袋和堆积如山纸张,“正为这些东西发愁,你定是老天派来拯救天使。”
她想做完事再睡,于是满屋找寻墨水,想着他曾在这里住过,总会有文房用具。傅侗文东西都堆在楼角落,木箱没上锁,打开两个,都是书。
柜子里倒翻
所以这些病例对她也是同样珍贵,临床经验都在这里头,是顶顶好教材。
沈奚欣然接受这份工作,也是她人生第个工作。
但她同时,也不想浪费在仁济这个好机会。她在征得段孟和同意后,每天都要带些回家去,不懂第二天再带回医院问。这样,白天还有时间去跟那个英国人在外科实习,去门诊或病房。假若还没系统骨科科室,那在外科也不算偏离她在纽约所学。
更何况,在仁济,不少医生也是轮转科室。
段孟和就说他在内科、外科和儿科,甚至是妇科都呆过。
地上过去各科室遗留下来术后记录和病例。
因为仁济要搬去新医院大楼,这些资料也被翻出来,要求重新整理。院长原本想交给住院医生们,但医院本来就人手稀缺,大家做自己都嫌时间不够,谁还有空整理历史遗留资料。所以段孟和到上海,这难题就被丢给他。
在上海,个既懂英文,又懂医学人已经算是稀缺人才,就算找到,人家想做也是住院医生,不是整理资料助手和秘书。
所以说,沈奚真是天使。
来拯救他天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