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当世农耕水平,至少在江淮地区,是足以保证工矿等新兴产业发展所需。名青壮农民,即使不借助耕牛,也能较为轻松耕种十亩地。以十亩年两熟上熟田计,年收三十石粮,人耕种就能供六七人吃食年。
实际上,先秦时期,还是以青铜器为主,在刀耕火种模式下,夫就授田百亩(先秦百亩计此时三十亩地)。在当世,借助更精良铁制农具以及更充足畜力水平,在徐泗等土地充足屯区,名青壮劳力普遍能完成人均耕种三十亩田任务,农闲季节照旧能抽出来去修路挖渠等工造事务。
眼下江宁控制大半个中原地区,人口不过五千万左右,人均占有土地相对充足。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要从美洲引进玉米、土豆等什高产作物,只要把年两熟甚至三熟复种农耕法,在江淮浙闽等平原地区老老实实地推广开去,所生产出来余粮,就足以供个庞大初级工业体系消耗。
虽说冬麦夏稻或冬棉夏稻,年两熟甚至三熟复种传统,在江淮浙闽地区存在已久,但受限于涝田不宜种棉麦,旱地不宜种稻米,受限于传统农户改造田地能力十分有限,实际能年两熟甚至三熟复种良田,在江淮地区比例仍然很小。
在平原地区,推广年两熟甚至三熟复种良田,没有想象中那困难,但也没有想象中那容易——关键是要有完善灌溉及排涝河渠系统。这个工作,非要地方官府出面主持,分散农户绝没有能力去完成。故而在诸多新政里,较为核心项,就是要地方官府,在农闲季节,组织地方农户以工代赈,以工代税,以工代赋等各种形式,去修造道路,改善交通,兴修水利设施,改造出更多不受旱涝侵害复种良田。
这项工作好处,从林缚早年在崇州大修水利,扩广复种耕法效果便可窥斑。
崇州五县大部分地区,以往实际都归属崇州,整个地区人口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增长将近倍。崇州五县范围之内,不事农耕,而从事新兴工矿、海贸等业人口已经达到二十五万之多。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崇州所产粮食,除供境内消耗外,每年还有能力向外输出近两百万石粮食。
要是整个江淮以及浙东、闽东地区,都能达到跟崇州相当水平,仅东部沿海地区能维持现有工矿、商贸初级体系之外,每年应还能向外输出高达两千万石以上余粮。
这本该是桩各方面都要极力去推动新政、善政,但到周问云这里,却成“粮足养口,足缴赋税就足够,再多就会粮贱伤农,粮足伤农”。
地方官府向农户征田粮税及口赋,已经实现以银代粮,故而每到田赋征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