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盛,请求皇帝降低其子名次。张廷玉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为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雍正大为感动,经他恳请,特将张若霭改为二甲
名,并把此事前后情由在谕旨中加以公布,表扬张氏
公忠体国。(《张廷玉年谱》)
除以上这些原因,张廷玉身上还有
个突出特点,就是“柔”与“顺”。
张廷玉对历代大臣得祸之由深有研究。他认为,做高级大臣最忌讳有以下几点:
是性格过于刚直,比如比干和海瑞。他们不讲方式方法地与天子作对,下场当然悲惨。
二是做事过于讲原则,比如岳飞。他只从国家民族角度去考虑问题,却不顾及帝王个人心理隐私,以社会正义去挑战帝王己之私,终至非死不可。
三是权力过大,不知谨慎。历史上倒霉权臣多是由此。皇帝与大臣考虑问题
出发点不同,性格气质思维方式及个人偏好不同,不可能事事都想到
起。与皇帝意见相左之事既多,不免日久生怨,积隙成仇。
第四点则比较有清朝特色,那就是由于大臣们因为“好名”而获罪。专制主义发展到清代,连儒学人格追求,也成
专制极度扩张
妨碍。原因很简单。儒学固然有维护“纲常”
面,同时也有追求自
完善,要求人格独立
面。儒学
方面要求其信徒尽力为皇帝服务,同时也要求他们不能放弃对自己人格尊严
坚持和精神价值
追求。
清代前期帝王皆雄才大略,在统治术上大有创新。他们认为,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也会妨碍他们不打折扣地为皇帝服务。为
彻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帝提出
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大臣们不但不能图利,也不能“好名”。他说:“为臣不惟不可好利,亦不可好名。名之与利,虽清浊不同,总是私心。”雍正朝和乾隆朝,都有大臣因为“好名”而被皇帝严厉打击。比如雍正朝
杨名时,是
个有操守
政治家,在
些问题比如打击科甲朋党上与皇帝意见不同。他做
很多减轻农民负担
好事,却忘
推功给皇上,遂引起雍正帝
恶感。雍正说他“性喜沽名钓誉”“欲以君父成己之名”,寻故将其抓入大牢。(郭成康《政治冲突与文化隔阂:杨名时案透视》)
张廷玉在政治生涯中,全力避免犯以上错误。他政治信条是绝不要因为政治思路
差异而与君主产生冲突。因此他不做政治家,而只做大秘书。不做思想者,只做执行人。
张廷玉有句名言,叫“万言万当,不如
默”。他
生为人,谨慎小心,缄默持重。这
特点直接遗传自父亲张英。《清史稿》称“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