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再考策论。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有时为避免泄露,他还在最后刹那改变题目。
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苏东坡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篇文章论
是为政
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
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
个误会。欧阳修对此文章
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
朋友曾巩写
。为
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
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在仁宗嘉佑二年(
○五七)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
流
学者知名于天下。
苏东坡这个才气纵横青年,这次引用历史事例,却失之疏忽,而且在试卷上杜撰
几句对话。他发挥文意时说,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几句对白读来满好,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
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可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判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尧与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提出查问,因为
经提出,即表示自己对年久湮没
古籍未曾读过。苏东坡因此,才得以混过。考试过去之后,梅圣俞
天问苏东坡:
“可是,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
苏东坡这位年轻学者承认说:“是所杜撰。”
梅圣俞这位前辈宿儒大惊:“你所杜撰!”
东坡回答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主考官录取学生,即表示自己克尽其职发现
真才,二人彼此之间即形成
“老师”与“门生”终身不渝
关系。考中
门生要去拜谒主考老师致敬。并修函感谢恩德。欧阳修为当时文学权威,
字之褒,
字之贬,即足以关乎
学人之荣辱成败。当年
个作家曾说,当时学者不知刑罚之可畏,不知晋升之可喜,生不足欢,死不足惧,但怕欧阳修
意见。试想
想,欧阳修
天向同僚说
话,那该有何等
力量啊!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
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这种话由欧阳修口中说出,全京都人人都知道
,据说欧阳修
天对儿子说:“记着
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
话果然应验,因为苏东坡死后
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谈论苏东坡。他
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之时,有人还暗中偷读呢。
苏东坡宦途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