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同上,第62页。
[21]瓦西里·格罗斯曼,《大路》,第68—70页。
[22]《老教师》,首刊于《旗帜报》(1943年,第7期,第8期);《没有犹太人乌克兰》,
性地责备也不对,因为格罗斯曼旦辩护不仅自己会被捕,连奥尔加·米哈伊洛芙娜也得坐牢。
[11]爱伦堡也是战地记者,也是格罗斯曼竞争者。爱伦堡常常被认为没有原则,但他这次不仅拒绝签署这封信,还给斯大林写信,解释他为什
拒绝签字。《生活与命运》里
施特鲁姆对索科洛夫
感情很矛盾,暗示着格罗斯曼对爱伦堡也有类似
矛盾情感。见乔纳森·布伦特(JonathanBrent)与弗拉基米尔·瑙莫夫(VladimirP.Naumov)合著
《斯大林
最后罪恶:阴谋迫害犹太医生,1948—1953》,第300—306页。感谢艾丽丝·纳西莫夫斯基(AliceNakhimovsky)为
指出这
点(私人通讯)。
[12]关于这事件更详尽
记述,见瓦西里·格罗斯曼《大路》(TheRoad,伦敦:麦克尔霍斯出版社,2010),第75—78页。
[13]《生活与命运》,第687页。
[14]利普金,《战车》,第572页。
[15]瓦西里·格罗斯曼,《大路》,第291页。
[16]《最后封信》(LaDernièreLettre),根据这封信写成
剧本,剧中人只有
位女士,2000年由弗里德里克·怀斯曼(FrederickWiseman)在巴黎搬上舞台,后来又改编成电影。2003年怀斯曼在纽约上演
该剧,英文剧名LastLetter。2005年,格罗斯曼百年诞辰之际,莫斯科上演
俄文版。
[17]弗兰克·埃利斯(FrankEllis),《瓦西里·格罗斯曼:个俄国异端分子
起源与演变》(VasilyGrossman:TheGenesisandEvolutionofaRussianHeretic,牛津/普罗维登斯:伯格出版社,1994),第48页。
[18]瓦西里·格罗斯曼,《参战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随苏联红军报道:1941—1945》,安东尼·比弗(AnthonyBeevor)和卢巴·维诺格拉多娃(LubaVinogradova)编(伦敦:哈维尔·塞柯出版社,2005),第126页。《光辉大道》是1940年
部苏联电影名,亚历山德罗夫(Aleksandrov)执导。
[19]格罗斯曼,《参战作家》,第xiv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