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死难者
儿子,在
个偶然
机会里读到
它们,他
下子哭倒在地,把上海文学供在桌上,长跪着,
页
页地读,
次次地哭。他对朋友说,父亲去世时他还小,只知道父亲死在夹边沟,但不知道父亲是死得这样惨。
在甘肃临洮,杨显惠访问夹边沟幸存者82岁
裴天宇老人。老人说,他在甘肃师大当教授
学生寄来
四册上海文学,他用
半个月时间才读完那四篇文章。他说,每
次拿起来读不上十分钟,就泪流满面伤心得读不下去呀!
二夹边沟农场
从酒泉出发,乘车驶向酒泉至金塔公路,在第28个里程碑处,左拐,再向北走数公里,有
片连绵
沙丘,散落其间
,是
些半截
土墙框。这里就是夹边沟,那些零散
呆在农建十师,期间,他做过售货员,当过会计,读
工农兵大学,在农垦中学做
七年数学老师,开始
文学创作。
16年里,有关夹边沟消息,仍然是零零散散又总是很隐秘地传来。对于杨显惠,它如同
场梦魇,挥之不去。
1988年,杨显惠成为天津市作协专职作家,跟随爱人调到天津,在塘沽深居简出,他
创作仍然以西北戈壁滩上16年
农场生活为主。
九十年代中后期,文学日显边缘化,中国作家们整体进入
个调整期,有人沉寂
,有人转入商业化写作,还有人沉醉于描摩世俗生活,笃信文以载道
杨显惠也面临抉择。
这个时候,夹边沟从心底深处顽强地冒出来。
杨显惠放弃以建国后西北地区劳改农场为背景
长篇小说计划,开始着手调查,他要真正搞清楚那里到底发生
什幺事情,即使没有名,没有利,
也认为值!
从1997年开始,年过半百杨显惠重返河西走廊,寻访40年前落难于夹边沟
右派群体。他尝试过从查阅官方档案入手,但是没有人理睬他。他只能贴着地面行走,在陇东
黄土高原中穿行,在河西
戈壁荒滩中寻找,整整三年,他竟然寻访到
百多位当事人。
虽然杨显惠对夹边沟来龙去脉已不陌生,但是当事人
回忆还是让他震颤不已。在哭泣和泪水中,昔日
右派如今
老人们沉浸在那段不堪
年月之中,
次次生生地揭开伤疤,追述
个个受尽折磨死里逃生
故事。每当此时,杨显惠也屡屡无法自持,只能请求老人暂时停下来,让他走到院子里,擦
擦眼泪。
1999年,杨显惠开始写作告别夹边沟系列。2000年,上海文学连续发表12篇,远在千里之外,夹边沟右派后人们传阅着每
篇,奔走相告:夹边沟
盖子揭开
!
他们带着这些纪实小说,清明节上坟时焚烧,以告慰父亲冤屈亡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