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协调。2例如,博学多识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把西伯利亚河流(如勒拿河)比作尼罗河,为这片大陆
自然财富献上
颂歌,并于18世纪60年代初声称:“西伯利亚将促进俄国帝国力量壮大。”叶卡捷琳娜大帝也曾把西伯利亚设想为
个自给自足
殖民地带。3但是,在她统治
末期,西伯利亚散发出
诱人光芒以及它所承载
殖民乐观主义开始变得暗淡。
在16和17世纪不断东扩皮毛贸易在18世纪急剧衰退,而由彼得大帝开创
冶金厂无法比拟“软黄金”
经济重要性。随着西伯利亚
经济意义减弱,它作为刑罚殖民地
地位提升
。与此同时,对于俄国z.府和很多受过教育
俄国公众来说,西伯利亚作为
个金矿
形象逐渐被
幅贫瘠、冰冻
亚洲荒地
险恶图景所取代。
名北极探险家曾在1830年评论:“[西伯利亚]这个名字本身就足以让
个俄国人恐惧,俄国人在这个名字中只看到
他(她)会与自己
故土永远分离,看到
个无法逃离、始终不变
巨大地牢。”41841年,《祖国纪事》杂志恰如其分地总结
西伯利亚在公众印象中
惨淡悲观形象。它详述
西伯利亚无法融入贸易路线
情况:“只要现有
自然法则在
们
世界仍然存在,那
鄂毕河和勒拿河
河口就会被冰封住……西伯利亚注定在很长
段时间内都是
片荒原。”作者断定,如果西伯利亚
“大片积雪”都换成真正
水,这至少将便利与远东地区
海上贸易,那
俄国将变得非常富有。围绕着
个冰封雪裹、无法穿越
西伯利亚
诸多形象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生
彻底改变。开通到东西伯利亚
海路,不仅仅在西伯利亚与俄国欧洲部分之间建立起
真正
联系,也建立起
头脑世界中
联系。5
在这些对西伯利亚变换看法中,流放制度占据着模糊
地位。
方面,西伯利亚
惩罚和殖民功能在理论上是兼容
,而且这
推定源于流放制度
本质。米哈伊尔·斯佩兰斯基在1822年
改革设想把流放者和苦役犯最终改造为遵纪守法、积极进取
定居者,他们将生活在西伯利亚,并且用自己
文化和勤劳将西伯利亚和俄国欧洲部分联系到
起。另
方面,只有让西伯利亚
流放者生活在落后和艰苦
环境中,西伯利亚才能保证惩罚效果。这个未解决
矛盾在英国
澳大利亚刑罚殖民地已经出现过,在19世纪,这个矛盾
直是流放制度
核心问题。
无论俄罗斯帝国对西伯利亚设想有多
宽广,刑罚殖民这个想法正在拆解。官方越来越担心把成千上万名流放者送到西伯利亚
花费、低效率和完全破坏性
影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