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做出个决定:不要参与律师考试。对这个职业没有归属感,黑白袍子里头没有尺寸。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当下最直观念头是:人生毁,百多个学分泡汤。注定要被人瞧不起。
念法律系又不参加司法考试,在这圈子内,不是太光彩。
☆
在高中即有担任家教经验,这几年下来,或许运气好,手上工作没断过,学生个接个,不同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每个家庭背后有不同故事。随手拿个案例来说,这案例很有趣,没写出来。那个学生每堂课都巴着,要听他千疮百孔求学经历,以及他多喜欢音乐。下课后,他把拉到钢琴面前,要听他弹钢琴,音乐素养不太足,辨认不出他技巧好坏,但听得出来他与钢琴所创造出来空间,是很和谐。
考试,玩起来又充满罪恶感。
只要观察到学生读书计划安排得太紧张,就会鼓励他们插入些休闲娱乐。学生们起初很质疑,他们觉得要读好书,就得延长坐在书桌前时间,哪有缩短道理。在坚持下,他们半信半疑地进行短程出走,做什都好,总之就是离开书桌,给自己半天假。回来时候,他们神清气爽,念起书来特别甘愿。
平衡“玩”与“读书”界限很难,很多家长不愿做这课题,就想个很取巧方式:尽量压缩小孩玩乐时间。
☆
在母亲强调自由、尊重方针之下,求学之路非常顺遂,在没有补习情况下,考上很好高中,三年后又考出很漂亮成绩。可惜是,考大学成绩太理想,母亲第次放弃她原则,干预选择。她不要填外文系,要填法律系。们家因为不谙法律吃过亏,母亲第次,把她对于未知事物恐惧以及对于某些职业幻想,投射在身上,这成们亲子关系最大伤口。
认真读书就是为进外文系,没想到却进法律系。第年进去,就后悔。读得很痛苦,众多专有名词,众多来自不同国度衡量标准,完全被挡在个案之外,不得其门而入。
每次上完课,回到宿舍,坐在椅子上,眼前片灰暗。法科成绩不坏,但叫读法律书籍很痛苦;与此形成对比是,选修科目,诸如历史、女性主义、西洋文学与艺术,等等,读起来很愉快,成绩反馈亦很可观。
跟母亲说:“这场比赛,在奋力跑到终点时,才发现尽头片荒芜。”
母亲很懊悔,不停地表示,倘若时光倒流,她绝不干预决定。
跟母亲之间有个裂缝,“法律系”这三个字成咒语,不能在面前提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