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租来小公寓捯饬锅碗瓢盆。每年回家,走
时候行李箱里塞满
是腊肉、香肠酱、兔头、辣椒、花椒、豆瓣酱。有
次带
好多瓶藤椒油,恰遇车站安检加严,差点没上成火车。大约也是想免去辗转携带之苦,几年前面临人生去向抉择时,
跟对成都印象颇佳
广东老公
起回
四川。
几年后《舌尖上中国》火
,听到里面说“也许,每个人
舌尖都是
个故乡”,
握着正在炒豆瓣酱
锅铲,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所以张编找翻译这本书时,
看
看内容简介,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
。张编还说,
觉得这个题材你来翻译比较合适。
“嘿嘿”
声心想,您直接说
是吃货好啦。
《鱼翅与花椒》,无论是读原书还是翻译,始终都保持着
种高昂兴奋
情绪。作为把吃饭和做饭当成人生
件大事
人,
几乎从头到尾都带着深切
共鸣,边在电脑前敲字,边嗤笑着点头说“对对对”;边把那些描写美食
英文变成中文,边吞着口水,然后起身去炒个菜、加个餐。(友情提示:深夜勿读此书,会变胖哦!)最感动
,大概是其中从“文化冲击”到亲身体验后“文化认同”
过程。扶霞啊,你哪还有个英国淑女
样子呢!吃火锅最爱
菜品是鸭肠、毛肚,没事就去小摊上“啃兔脑壳儿”,听到有回锅肉吃不管不顾地就去
陌生人
家。至于“非典”时期入湖南,烟花三月下扬州,寻“娃娃椒”到汉源……在
们吃货界,你也该是数
数二
“急先锋”
。
跟扶霞是加
微信
,翻译过程中会问她些问题,或拍下
做
菜给她看。她偶尔还问
:“这个鱼香烘蛋是怎
做
?”也会说:“看着真好吃!”吃货本质比书中显露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圣诞节,
们各自都做
圣诞饼干。她用中式
传统模具,做
看着很像月饼
饼干,形状都是鱼、莲花、寿桃……
用
个外国人
配方,做
酷似教堂花窗
硬糖黄油饼(是
,
也爱烘焙)。图片先后发到彼此
微信上,
们大赞对方
饼干颜值高、心思巧,完成
次小小
“中英友好邦交”。
书翻译到大概半,有
天她在微信上跟
说:“嘿,
要来成都哦。”
马上兴奋地盘算要带她去哪里撮个几顿,成都近几年有哪些“苍蝇馆子”她会感兴趣,又有哪些地方能安静地品尝佳肴、摆摆“龙门阵”。
遗憾是,计划最终没有成行。因为她有工作在身,停留时间也短,
们只约
顿饭。
本想着精选
家饭馆带她去
,结果她发来微信,“中午
们直接在XXX饭馆见吧。”
家
也没听说过
饭馆,在成都
条老街上。
到才发现,
这个“新成都人”终究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