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向刘教练咨询过你
200米训练经历,
想你应该是在发现自己
缺点后,通过大量
练习,找到
个最适合你
固定
节奏,这就是为什
别人
左右支腾时间差随着速度
变化而变化,但你几乎不变。但为
保持这种固定
节奏,你用力过猛、重心晃动、而且消耗
过多体力。但是综合来讲,这仍然是你最好
选择——如果你非得要跑
均相差1.55°。而跨栏黄,她
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99°和1.61°。”曼利说,“而陈,她是3.01°和2.88°。”
没人说话,除若有所思
刘鑫源恐怕别人都还没明白他想说什
。
曼利看陈焕之
眼,陈焕之在座位上瞪大
眼睛盯着那三行代表
她们三个人
表格,他又切换
张幻灯片,“这是
们
数据库中根据十二年来全美锦标赛200米决赛录像而做
平均数据分析,在历年
奖牌得主中,只有两个人
左支撑和腾空角度相差超过
2.1°,其他所有人都保持在1.7到2.1°之间。”
“陈,在你沿着弯道跑动时候,”曼利说,“你花
过多
精力,控制每
步落地
瞬间,这让你用力过猛。在其他人只需要向外倾斜两度
时候,你不得不倾斜三度。这种超出常态
摆动幅度代表你
肌肉紧张、神经也不放松,速度损失很小,但
恐怕你在这样
状态下跑不出自己应有
速度。而且这种用力
控制会额外加剧你
体力消耗,这也是为什
你跑到200米
最后会超出常理地累。”
“看
下你
亚运会决赛录像。你
最终成绩22秒13。在前100米你花
11秒17,而后100米你用
10秒96,这跟你
百米成绩可差得太远
。”
陈焕之有点沮丧,是,在过弯道
时候用技能是个大挑战,与直道不同,不管练习多少次都觉得是个大挑战,“
没办法在放松
同时完成弯道。”
“但是放松状态下你
速度更慢。”曼利点点头,“这几天
对你
速度进行
各种层次
测试,在此基础上
有
个小小
推断:你
大脑、或者说神经系统,似乎没有办法在瞬间处理好左右脚
不同受力。”
曼利很有大学教授风范地扫眼台下迷茫
“学生”们,“简单地说,你缺乏天生足够好
韵律感、或者说节奏感,这种天赋能叫你更好地在身体不平衡
状态下保持高速和平衡。”
陈焕之也被带入节奏中,她举手提问,“可是
平衡能力很强?”
“不,那不同。”曼利说,“相信你经过练习能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保持平衡,毕竟你有
个非常强大
核心系统,但是保持高速,那对你
神经系统来说是另
个课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