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您有机会给问问……”喊起来:“问什问!”母亲意思是想给找个老师,意思是滚他妈什老师吧!——那时刚坐进轮椅,副受压迫者病态心理。
有年作协开会,从“与会作家名录”上知道那个人籍贯:河北涿州。其时母亲已经去世。忽然个念头撞进心里:母亲单是想给找个老师吗?
母亲漂亮,且天性浪漫,那声枪响之后她很多梦想都随之消散。然而那枪声却直都不消散。“文化g,m”如火如荼之时,有天去找她,办公室里只她个人在埋头扒拉算盘。“怎就您个?”“都去造反。”“不让您去?”“别瞎说,是自己要干。有人抓g,m,也得有人促生产呀?”很久以后才听懂,这是那声枪响磨砺出明智——凭母亲出身,万勿沾惹政治才是平安之策。那天跟母亲说要走,大串联去。“去哪儿?”“全国,管他哪儿。”满腔豪情满怀诗意。母亲给十五块钱——十块整针线给缝在内衣上,五块零钱(个两元、两个元和十张角)分放在外衣几个衣兜里。“那就走,”说。母亲抓住,看着眼睛:“有些事,是说咱自己家里事,懂吗?不定要跟别人说。”点点头,豪情和诗意消散大半。母亲仍不放手:“记住,跟谁也别说,跟你最要好同学也别说。倒不是要隐瞒什,只不过……只不过是没那个必要……”
又过很多年,有人从老家带来份县志,上面竟有几篇对姥爷颂扬文字,使那空白人形有点儿确定形象。文中说到他抗日功劳,说到他教育成就,余者不提。那时姥姥和母亲早都不在人间,奶奶和父亲也已去世。那时,大舅从几十年杳无音信之中忽然回来,头白发,满面沧桑。大舅捧着那县志,半天不说话,惟手和脸簌簌地抖。
叛逆者
姥爷还在国民党中做官时候,大舅已离家出走参加解放军。不过猜想,这父子俩除去主义不同,政见各异,彼此肯定是看重。所以从未听说过姥爷对大舅叛逆有多愤怒。所以,解放前夕大舅也曾跑回老家,劝姥爷出去避避风头。
姥爷死后,大舅再没回过老家。记得姥姥坐在床上纳鞋底时常常念叨他,夸他聪明,英俊,性情仁义。母亲也是这样说。母亲说,她和大舅从小就最谈得来。
四五岁时见过次大舅。有天正在院子里玩,院门外大步流星走来个青年军官。他走到跟前,弯下腰来仔细看:“嘿,你是谁呀?”现在可以说,他那样子真可谓光彩照人,但当时找不出这样形容,惟被他勃勃英气惊呆在那儿。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