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正好想问这点!假如因果律发生逆转,用先生情况来讲就是可以自剖析为“不是因为被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而是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记忆”。那具体会有什变化呢?孩童时代被打事实不会改变吧?
哲人:这点可以从“人际关系之卡”这个观点来进行考虑。只要是按照原因论认为“因为被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那现在就只能束手无策。但是,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记忆”,那“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只要改变“目”,事情就能解决。
青年:真能解决吗?
哲人:当然。
青年:真能发自内心地那样认为吗?虽然作为道理能够明白,但感觉上还是无法接受。
青年:但是,真没想到来到哲学家房间会听到“被人讨厌”之类话题。
哲人:也知道这个话题不太容易理解,理解消化它需要定时间。今天如果继续谈论下去恐怕你也无法接受。那,关于课题分离,最后再说件自己事情,以此作为今天结束吧。
青年:好。
哲人:这也是和父母之间关系事情。自幼就与父亲关系不好,几乎从未进行过真正对话。20多岁时候母亲去世,之后与父亲关系就更加恶化。对,这种情况直持续到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理解阿德勒思想。
青年:您和父亲关系为什不好呢?
哲人:还是课题分离。确,父亲和关系很复杂。实际上,父亲是个非常固执人,他心不会轻易发生变化;不止如此,很可能就连对动过手事情都忘记。
但是,当下定修复关系之“决心”时候,父亲拥有什样生活方式、怎看、对主动靠近他这件事
哲人:记忆中有被父亲殴打印象。具体为什不记得,只记得被打得逃到桌子底下又被父亲拽出来狠狠地打,并且不是次而是很多次。
青年:那种恐惧成种精神创伤……
哲人:在邂逅阿德勒心理学之前也是这理解。因为父亲是个沉默寡言、不好接近人。但是,认为“因为那时候被打所以关系不和”是弗洛伊德式原因论想法。如果站在阿德勒目论立场上,因果律解释就会完全倒过来。也就是说,“为不想与父亲搞好关系,所以才搬出被打记忆”。
青年:也就是说先生您是先有不想与父亲和好这“目”?
哲人:是。对来说,不修复与父亲之间关系更合适,因为如果自己人生不顺利就可以归咎于父亲。这其中有对来说“善”,也许还有对封建父亲“报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