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急速大众化时代。在这个时代,“婴儿潮代”如雪崩般大量涌入高中和大学。回顾历史,比起父母亲代,孩子代在整体上生活水准和教育水准都提高(换言之,这代作为个整体比父母亲代“有出息”),但这是时代所致,并非个人努力或能力结果。
但是,另方面,对于女性,脱离出身阶层实现阶层上升机会,不是通过教育,而是通过结婚。当女性作为“妻子”失败之后,便作为“母亲”期待儿子超越父亲。于是,儿子们从小就听母亲像唱催眠曲般念叨“你跟你爸爸不样,你要……”,他们被迫担负起对母亲怎也还不尽巨大负债。
“自责女儿”登场
从社会史角度来看,这种变化有时代和性别因素影响。从时代来说,当日本从成长期进入停滞期(有人称为成熟期)之后,“婴儿潮代”下代即“婴儿潮第二代”,已经很难期待能超过父母经济成就和教育水准,高等教育升学率已达饱和状态,甚至出现学历膨胀现象。孩子超过父母被视为理所当然时代已经结束。
另外个性别因素也不可忽视。当结婚以外获取社会成就途径面向女性开放以后,女儿也开始难以逃脱母亲期待。女儿们成为“长着女人面孔儿子”,母亲对女儿和对儿子期待性别差距缩小。把这视为少子化现象效果。无论如何,性别差距确是缩小。这是应该被欢迎现象吗?
母亲对女儿期待,包含着与对儿子期待不同两面性,母亲对女儿发出双重信息:“要像儿子样成功”、“要成功地做个女儿(女人)。”无论哪种,在母亲对女儿“别像这样”期待中,既有自牺牲意味,又隐含着“让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就是你”暗暗谴责。
接受这种相互矛盾双重信息女儿,不能不陷入分裂状态。如果说“不开心女儿”是高度成长期产物,那,那代从历史舞台退场之后,继而登场,则是作为母亲代理人为负债而苦恼“自责女儿”们,和“不成器儿子”样,女儿们也被期待具备能够对“母亲幸福”负责能力和状态。但与儿子不同是,女儿们为达成与母亲同化,她们要代理实现母亲缺憾人生,很难逃离这份债务。信田佐与子在《不堪承受母亲之重——守墓女儿哀叹》〔2008〕书中,以丰富事例将女儿们现实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在看来,从“自责女儿”到“自伤女儿”,只有步之遥。
近代社会中女人厌女症
在《成熟与丧失》书中,江藤以小岛信夫小说《拥抱家庭》〔1988〕为素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