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便是慈心。
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友爱之情,培养慈心也可以看做是培养爱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对普通人而言,开始就平等地关爱所有众生颇为困难。通常们从自己开始,愿自己快乐,然
缺少对自己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温柔中生起。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人。
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如实观察往往会让们看到自己狭隘、冷漠、混乱,们本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错,现在却发现全不是那回事。这大概是许多佛教爱好者,信佛多年仍不肯开始真正修行原因。直面自己缺点,远不像谈玄说妙、做做表面佛事那样,可以满足虚荣心、带来成就感。不过,另些人做法正好相反,觉察结果使他们非常沮丧,他们下决心要弄明白自己为什会这狭隘、冷漠、混乱。苛责让他们失去幽默感,变得越来越酸涩,对自己、对他人及周围切都感到厌恶。
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温柔中生起。
们常说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在开放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体验,尊重自己洞见,不否认自己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无是处而失去内心庄严。即使面对自己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对修行人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们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潜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萨道。
大乘佛教徒为切众生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
在轮回里流连日久、被贪嗔痴慢疑训练有素们,要生起真正菩提心谈何容易。不过,们还是要发愿,哪怕不是十分诚心甚至带着疑虑,也还是要表达自己这个愿望。们心有个特点,就是可塑性极强,只要不断训练,什假在们心里都能变成真。久而久之,假装发心也能把真菩提心激发出来。
菩提心并不是个空泛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建立步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