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策略包括寻找更好研究设计,识别度量误差来源以做出调整,等等。同时,们也可以构造若干个替代性度量来检验研究结果稳健性。例如,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世族是个存在争议概念。如何定义世族,史无明文,学者对此也有诸多辩论。毛汉光对中古中国统治阶层社会成分进行分析时,就将与世族相关个概念——士族——定义为三世中有二世居官五品以上家族,或柳芳所认定“郡姓”、“虏姓”与“吴姓”,以及正史中所提及大族(毛汉光1988,34)。<注:"不同于世家大族,士族指进入政权之后世代任官群体。关于中古世族讨论请见:Johnson(1970);Tackett(2014,27);甘怀真(2012)。">们研究将世族描述为:某个精英所属家族有成员在前朝正史(即《后汉书》《三国志》与《晋书》)中有单独传记。们认为,如果某个家族成员能够进入正史列传,那该家族至少在当时是被认为拥有广泛政治与社会影响力。然而,家族事迹是否进入正史,以及是否拥有单独传记,也会受制于正史编纂者主观判断与当时系列政治考虑,因此们使用另外个更加严格定义来描述世族,那就是:如果某个精英所属家族在北魏前朝代中,有家族成员担任过宰相、上师与三公等高级职位,则该精英被定义为世族。由于是否担任过高级职位这信息相对客观,并且在当时背景下,能够担任该职位政治人物般为大族显贵,因此该度量方式更严格。
们也同时考虑另外两种可能度量误差问题。比如,中古贵族权力需要在地缘环境之中得到体现,其姓氏与家族起源地,即“郡望”中“望”与“郡”,是相互结合,它们共同组成某家族称著于世重要标签。但是由于战乱,不少世家大族不得不举家迁徙,而导致居住地与原籍分离,因此该家族真正权力来源将无法捕捉。们个处理策略是将居住地与原籍分离精英样本剔除,以避免将离开原籍地,因此社会权力受到极大冲击精英也错误地认定为世族。另外,由于郡望在标识精英归属与社会地位等方面重要作用,不少精英可能通过假称其家族来自某郡,以获得社会认同与政治地位。这样假冒行为造成另外种度量误差问题。为应对这挑战,们把史书中出现“自称”或者“自云”郡望为某处精英剔除出样本,因为该精英很可能是(或者被怀疑是)谎报其真实家族归属情况。们使用这种武断剔除方式,可能会低估真实世族人数,从而使得结论成立概率下降。如果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