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指徐志摩第次追求林徽音,虽然他为此做出抛妻弃子之举,但结果还是没有成功。正因为林徽音选梁思成,徐志摩失意之余,才会
婚后感情直欠佳,林徽音出生后,林长民另外娶房妻子,从此家宅不宁。林徽音自幼目睹父亲对母亲冷待,又体验生母和庶母之间摩擦痛苦,连带她和庶母所出弟妹相处也困难重重。所谓“家庭繁琐生活”,指大概就是这种日复日、磨人纷争。
追随父亲欧游是林徽音人生转折点。当时五四运动刚开始不久,同辈女子大都还在痛苦地争取上学堂受教育机会,有不少人甚至为此被逼得逃出家庭,才十六岁她却已陪伴父亲游历欧洲,又留在英国念书,出国差不多年半,际遇可说得天独厚。更何况林长民对女儿锐意栽培,带她进入英国文化界名人社交圈子,让早慧女儿接触著名作家如哈代(ThomasHardy)、福斯特(E.M.Forster)、威尔斯(H.G.Wells)等人。这样阅历,让林徽音后来回国踏足文化圈,处处表现出胜人筹眼界和气度。
留学英伦际遇,让林徽音很早就选定未来路向。林氏父女在伦敦贷屋而居,房东是个英国女建筑师(另有说,林徽音在英国圣玛丽学院位同学家长是建筑师),她耳濡目染,当时就立下将来要修读建筑学志愿。
也因为留居英伦关系,她通过父亲圈子在伦敦认识比她年长八岁徐志摩;徐志摩对她见倾心,终于演出抛妻弃子幕。
君子好逑
现实世界跟讲故事不样,总不会干净利落,线条明朗。虽然触发徐志摩离婚是林徽音,但她在徐志摩公告离婚时,已经离开英国。
本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常有事,像林徽音这样才貌双全女子,吸引“君子”当然不限个人。
林长民与梁启超同是维新派,早有交谊,因此林徽音在出国以前就认识梁氏长子思成,当时她只有十四岁。她回国后,两人往来逐渐密切,发现大家志趣相投,特别热爱中华建筑传统。等到徐志摩1922年10月回到中国,林徽音与梁思成已是双方父母默认、文化圈子公认对。
徐志摩回国后,没有放弃对林徽音追求。她与梁思成相识在先,在伦敦时也很快觉察到徐志摩热切追求,她既不抱独身主义,要在追求者之中挑适合做终身伴侣人选,再自然不过。处于梁思成与徐志摩之间,对于为什拒绝后者,她中年时代曾有睿智分析:
徐志摩当时爱并不是真正,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林徽音,可其实不是他心目中想象那样个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