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出头打架是迎春亲弟弟赵秋生,因为有人冲着他唱歌。蒲蒲丁,起苔子,阿姐领个私孩子。
问妈什叫私孩子,妈朝后脖子上拍巴掌,说你管这些闲事做啥,是不是在讨刮栗子?秋生火气大,是因为他自己亲事给搅黄,这种事儿你们小孩不懂。怎又冒出桩亲事?听傻,可是没敢再问下去。
听大爷家里人口气,迎春这个闺女就当是没有。可是个好好人怎会说没有就没有呢?每年都跟回乡过春节阿哥阿姐打听,有人跟说在上海见过她,说反正眉眼跟迎春是式样,身边带着个半大小孩—还是个男孩呢。他们说到这里就要关照句,可不敢说给你大爷听啊,除非小子你想讨个刮栗子吃。他们都知道大爷家门不幸,自从闺女跑以后秋生便越发不成器,直没娶上媳妇不说,前两年还因为跟别人搞电信诈骗被公安带走。
说不清楚这事儿跟现在在上海当骑手有没有关系,有多少关系。爸妈在十岁以后就没去过矿区,不过他们也没在家里安生待着。大半时间仍然见不到他们,他们在省城打工,等读完技校他们也问要不要去。说考虑考虑,过个礼拜就跟着同乡跑到上海,在上海给爸妈打电话说,这里什都好,大马路上都能捡钱。妈在电话那头鼻子抽两下,说她不信。爸抢过电话说你住哪里,没法告诉他住集装箱,就在网上截张公寓房内景发给他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相信,反正再没人提这个茬。后来在建筑工地干不下去,从集装箱搬到新村里,特别想把屋子收拾成那张照片里样子。其实根本做不到。住房子太潮,墙上全是灰黄水渍,拍出来不好看。
邱离离在稿子里挑出她最喜欢段,这让很意外。说难道你不觉得这段有点儿离题吗,写下来就是打算让你删。
为什要删?这里有好几个点是可以精准击中人群,应该加强而不是删掉。邱离离口气听起来就像是在指挥次军事行动。
谁说民工不读书?你看他把《基督山伯爵》情节记得那清楚。这是不是突破刻板印象?这样细节当然删不得。邱离离痣又随着她兴奋声调抬上去,替她虚构个酒窝。
现在外来务工大部分都上过中学,所以能看两本书也很常见吧。平静地提醒她。
所以你倒是可以考虑把书换成罗曼·罗兰。这样你就用得上那句话,“真正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以后还热爱它”。你想啊,如果结尾来这下——
问题是赵炼铜并没有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准确地说是老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