迩来秋闱不振,士子多抱璧之悲。倘日后正脉尽颓,学宫有泣月之虑……厘革系通邑公情,盛衰关学校大事:县近年来在乡试中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士子个个才高八斗,到考试就发挥失常、名落孙山,真可惜啊真可惜!倘若日后龙脉彻底崩塌,县科举成绩还有啥盼头呢?恐怕只有独自对月哭泣份!(所以,不能再等。)必须整顿改革,禁绝烧灰,保住龙脉,这是县所有老百姓期盼,是关乎科举兴衰头等大事!
从府级视角,最为看重地方上两项宏观数据个是税
衙门办理赎买手续,还规定奖惩措施,先来另外有奖励,不来要查究到底。
这时个问题浮出水面:如果船槽岭封山,那婺源县本身对石灰需求该怎解决?总不能坐守石灰宝藏,去外地另买吧?
这种情况,公告也考虑到,特意另行划定个范围:“地方做墙,自有涌山、石壁、岩前、甲路等灰。”那带山岭也是石灰岩质地,但远离龙脉,想烧去那边烧好。可见婺源官方设计出这个方案,当真是滴水不漏。
在公告最后,谭昌言还不忘强调句:“各宜体谅,毋得故犯。”这句“各宜体谅”,可算是把婺源知县苦涩给点出来。
明代知县地位很微妙。他在县之内并非乾纲独断土皇帝,更像是个“各宜体谅”协调角色。朝廷下发训谕政令要落实,乡宦豪强需求要安抚,贫民寒户生计要照顾,军队与地方关系要斡旋,甚至连衙门里胥吏都不得不有所顾虑——诸房小吏都是世袭职位,熟知当地情形和文牍技术,真想搞出什猫腻,个外来流官很难查知。
谭昌言这篇公告文,可以说是明代知县施政思路个实例,体现出高超平衡手腕。士绅们虽然出钱,但保住龙脉;灰户们虽然没营生,但得实利;官方居中协调,分文不出,即把大片山地收归国有,可谓皆大欢喜。
这个办法试运行年,谭知县觉得成效不差,于是将整个保龙方案上报给徽州府申详。
这个申详,是公文术语,意思是向上级详细汇报,以便让高层及时掌握情况。因为从法理上来说,婺源知县提出“禁绝烧灰”只是条临时行政命令,只有得到徽州府认可,才能形成项永久地方法规。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四月二十四日,申详正式提交徽州府,由知县谭昌言、县丞马孟复联合署名。正文里别话没多说,只是反复强调龙脉毁伤对科场影响:“迩来秋闱不振,士子多抱璧之悲。倘日后正脉尽颓,学宫有泣月之虑……厘革系通邑公情,盛衰关学校大事。”
【注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