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以来,
所写
通俗读物或是学术著作,大多是面向年龄层较高
读者,而非高中或者初中
学生们。那
又是为什
突然起意,要和高中生们
起探讨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人所做
选择呢?首先,
想要从这
点开始说明。大学老师说话难免会让人感觉有些绕圈子,还请稍加忍耐,继续读下去。
从到东京大学讲授日本近现代史开始,时间
下子已经过去
15年。因为隶属于文学部(1),所以
学生都是进入东大两年以上
本科生或是研究生。毫无疑问,他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但是,在教学
过程中,对于首先在教养学部(2)时期将学生分为文理两科,再让文科学生分别进入法学部、经济学部、教育学部、文学部这种做法,
越来越感到疑惑。因为这样
来,最终就只有文学部
学生才会接触到日本近代史课程,这种安排是不是太迟
?有句老话不是说,打铁要趁热吗?
所研究
对象,是从1929年“大萧条”开始
时代。那场经济危机经常被拿来与现代
金融危机相比较,当时
经济危机规模空前,影响
整个世界,随之而来
是
个充满战乱
时代。其中,
主要
着眼点是20世纪30年代
外交与军事。在报纸和电视上,人们常常会简单地把30年代
历史与现在
状况进行对比,但是,要简洁地回答从30年代
历史教训中
们能够学到什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容易。
大家如果被问到30年代历史教训是什
,能够马上回答出来吗?在这里,
试着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帝国议会众议院议员选举与县会(3)议员选举
结果,
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止,当时
民众
直试图通过政党政治来实现国内
民生改革(比如制定相关法律来认可劳动者
自由结社权、集体谈判权等权利,大家可以联想
下战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实施
诸多类似改革)。其次,当时
民众也强烈期盼着能够有
个新
政治体制,通过正确地反映民意,来实现政权
更迭。
但是,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在战前政治体制下,那些呼吁进行改革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要求,在既存政党、贵族院、枢密院等诸多“围墙”
阻挡下始终未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又造成
什
样
后果呢?
因为在既存政治体制下无法实现这些改革,结果就造成许多民众转而支持军部这个似是而非
改革推动者。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露出不可思议
神情吧。但是,单就当时陆军提出
各种改革方案来看,诸如创设自耕农、制定工厂法、改进农村金融机关等内容,可以说都是非常优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