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颖:觉得《纪实与虚构》是个包容量特别大东西。这样个大包容量,你个人来驾驭它有时候会驾驭得不好,那觉得这是很正常。但是这大个包容量,们没有把这个量给释放出来,对这个直耿耿于怀。
王安忆:其实没有这复杂,要是这复杂,就都承受不起。
张新颖:不是,你这个作品是写得有点硬,这是肯定。为什会很硬呢,想就是有些东西超出个人驾驭能力。
王安忆:对。
张新颖:但是觉得好作品有两种写作方式。种就是要写个东西,对它可以完全驾驭,百分之百地驾驭,这样可以保证写是个好东西;但是很喜欢另种,就是说超出个人能力。其实有些东西是控制不住,这里面就有超出作家本身能力内容,有些东西可能是作家本身没有意识到。
张新颖:先插个小问题。原来最初发表时候叫《纪实和虚构》。到底是“和”还是“与”?
王安忆:最初发表就写错。直是叫《纪实与虚构》。他们经常写错,《香港情与爱》也错成《香港情和爱》。这是们编辑不严格地方。
张新颖:有地方“”也没有,写成《香港情与爱》。
王安忆:本来是很清楚名字。似乎人们比较喜欢“和”,不喜欢“与”,老是把“与”改成“和”。
张新颖:哦,这两个例子都注意到。这是插进来,你继续讲。
王安忆:这个小说本来是说好在《当代》上发,结果他们看到第四章就看不下去,退给。然后就给《收获》,是看到第八章,才明白意思,就决定发,可是期发肯定发不,因为太长,而且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已经作很多解释。可是依然被认为条是纪实线,条是虚构线,其实不是这样。
张新颖:你开始就不是这样意思。
王安忆:这个作品实在是太需要诠释,可见不是好作品。好作品不需要这多诠释。
张新颖:是觉得这是个好作品,但直没有得到好解释。
王安忆:这个作品恐怕要分割开,从局部看。从总体看可能是有点问题。它在《收获》上发时候,《收获》要求删到二十万字期发完。全文是三十四万字,于是就删去十三万字,条线条线地删,删下来,又送到别刊物作中短篇发。有次,陈村来个电话,他说看你有篇小说写得很好,问哪篇小说,他说叫《进江南记》,说这就是《纪实与虚构》里挖出来块嘛。他很吃惊。他说这个很好,《纪实与虚构》很坏。可能《纪实与虚构》太长,消耗阅读耐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