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来说,生命是从进入大学开始
。上大学后,再没有人检查
每分钟在做什
,标准答案也不再受到鼓励。更重要
是,
获得
种体验
自由。直至今日,
常常会想起在三所大学度过
总计十
年学生生涯。
记忆总是与季节、天气、温度、光线和气味紧密相关。比如
会想起有
年在加拿大做交换生,摄氏零下二十几度
天气里,在图书馆门口偶遇
个穿着哥伦比亚冲锋衣抽烟
男同学。
现在都可以回忆起他雪地靴上
冰壳在门内吹来
暖风中融化成
摊雪水。
也会想起另
年
夏末秋初,与另
个同学骑车经过苏州工业园区成千亩平整
草地。在巨大
圆月下,天地间只有
们二人。在这几乎是超现实
场景中,
们忽然发现草地中央有
个个小小
池塘,露珠清圆,荷叶触手可及。
毕业后,在江南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从先秦到清末,长达四学期。每当
检视这份工作在生命中
价值时,最能说服
是那些可以勉强称得上“感应”
瞬间。有
年冬末春初,
讲到李商隐《无题》中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1],刚解释完为何“有轻雷”胜于“响轻雷”,教室里就泛起
阵浅浅
骚动。随即
听见那年
第
声春雷正从地平线上缓缓滚动而来。春之欣喜仅此
瞬,人们相互询问刚才是否是幻听。有
年春夏之交,正在讲陶渊明《停云》中
“翩翩飞鸟,息
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2],雨却不知不觉停
,两只白头翁在窗前低矮
蜡梅树上姿态娴雅地梳理羽毛。此类例子难以尽数。
曾带着路上折来
木槿花去讲《荣木》,也曾在秋末
树林里看到两个满头沾着草片
学生,说是正在寻找古诗里那种坚硬如木又香到可以熏被子
木瓜。
怎
好意思对他们说,最后
颗木瓜已经被
采掉
。
在江南读古诗有独特福利,大部分感受能在日常生活中直接领会。江南大学西侧那些矮矮
山丘,属于太湖边缘
“湖东十二渚”。越过山丘,就是三万顷湖波。山上种着茶叶、紫藤、杨梅和柑橘,在四时、朝暮、晴雨或远近
变化中,变换着不同
色彩,折射出不同
情感。有个朋友在山里租
房子画折枝花卉,骑十五分钟车就可以到学校喝咖啡。这种穿越感使
觉得现代生活与古代心灵之间未必有多深
隔阂。
2016年冬末个夜里,
想起山中
春天,情不自禁地跟朋友们分享
王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没想到贯穿
春天
诗歌课就此开始。那
整个春天
山水云雨,如今都已记在纸上。就让
们从这里开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