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美国人在巴黎几乎什
都可以支付得起。[60]美元就是王道,1美元值12块半法郎;1加元也颇为值钱,可以换11法郎。甚至美国
乞丐到
法国都会被生意人奉为上宾,不论是遇到旅馆、饭店老板,还是“母鸡”(poules)——法语中“母鸡”
词有妓女
意思。几乎每位美国来客都要做好心理准备,“被当作
个百万富翁对待,同样也因此被敌视”,阿尔弗雷德·克莱姆伯格(AlfredKreymborg)写道,他也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到那里
位美国作家。[61]
也许巴黎对海明威夫妇来说就像个低物价
天堂,不过最初他们还没有发现这座城市里更腐朽、更复杂
享乐。此时他们很难想象,未来
自己将成为20年代
巴黎
切浪漫和刺激
缩影。
尽管海明威抱怨过,记者工作让他无心顾及严肃文学追求,但他还是谋得
《多伦多星报》驻巴黎记者
职位。这是个自由
职业,主要写反映巴黎风物
文章。这意味着他只要好好观察新
生活环境,就有钱拿。
美国编辑[62]很快发现,美国国内对关于巴黎
小说胃口极大。美国
富人
向对巴黎时尚心驰神往,不过新近时期,美元
强盛让广大美国平民都能负担得起巴黎
奢侈享受
。初识上流社会
少女、食不果腹
艺术家,甚至中西部
中产市民都开始兴致勃勃地关注
切关于法国
东西:从法国侨民社区
社会新闻,到巴黎咖啡馆和沙龙中各种艺术运动迸发出
星点火花。记者亚瑟·鲍尔(ArthurPower)开始在《巴黎先驱报》上连载
个名为“画室内外”[63]
栏目,专门记录蒙帕纳斯画家们
生活。羽翼渐丰
《纽约客》(NewYorker)杂志邀约作家珍娜·弗兰纳(JanetFlanner)[64]主笔
个名为“巴黎来信”
双周专栏,从巴黎
政治传言到枕边八卦(这两个领域
重合总是最让人喜闻乐见
),无所不谈。《时尚》(Vogue)杂志对于巴黎
报道与推崇,甚至到
实实在在赠送读者“巴黎游”
地步,《时尚》驻巴黎
信息局会为读者提供服务。“巴黎可能是世界上最慷慨
城市,这里最充裕
就是纯粹
欢愉。”《时尚》
位作者惊叹道。[65]
相比之下,海明威新闻报道并没有许多惊人之语。他很快摸清
同时代美国旅居者们
底,在《星报》上大谈他们
短处。
“巴黎是造假和虚张声势之人圣地。”他在到达巴黎不久后所写
篇报道中说。三教九流
美国人纷纷来到这里,把自己打扮成非比寻常
人物,从假冒
“舞蹈明星”,到扮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