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外些人——约占人口
1/3——即使被食物包围也能保持体型。[23]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决定体型较瘦
基因与增大活动量
基因有重叠。[24]。
另个常见误解是,近几十年来瘦人也变胖
。对肥胖趋势
研究证实,在过去三十年肥胖在全球流行
过程中,大部分苗条
人并没有长胖,而是那些偏胖
人变得超重,超重
人变得极度肥胖。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都存在这样
个上限值,
旦他们达到特定
体重,不管接下来吃多少,都不会进
步长胖。
1999—2009年对25个国家开展项调查显示,有些(但不是全部)西方国家
人,脂肪含量可能已经开始渐渐达到这
上限:肥胖曲线开始变平缓,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表现更为明显。[25]在最先出现肥胖流行问题
美国,肥胖成年人
数值首次稳定下来(但还没开始下降)。[26]不过z.府并没有对这
现状加以宣传——“只有”1/3
人口肥胖很难算得上什
成就。矛盾
是,从基因上看美国人或许比亚洲人更不容易发胖。从亚洲人体重增长、与美国差距日益缩小
速度以及易于囤积脂肪
倾向来看,亚洲人
体脂上限可能更高,体重持续增长
时间会更长。
好味道及味觉超灵敏者
味觉能提示食物中营养,完全丧失
味觉
人不会长胖。
们有多达上万个味蕾分布于舌头
表面,区别五种味道:甜、苦、酸、咸、鲜(与谷氨酸钠[MSG]有关
味道),甚至可能还有第六种味觉“浓厚味”(kokumi)。和人们想
不同,味蕾并不是彼此分散
,舌头
任何部位都能尝出所有这些不同
味道。味蕾每10天更新
次,受决定其敏感性
基因控制。基因
差别决定
们对某些食物
敏感度、对苦味和甜味
嗜好等方面
差异。
味觉基因演化,或许是为
当祖先们四处漫游,见识到越来越多
植物时,可以更好地发现那些有营养也可以食用
植物,而避开有毒植物。味觉敏感度
个体差异可能是为
防止整个部落都因为吃下同
种有毒果子而灭绝。1931年,杜邦公司
名化学家在实验室无意中发现,30%
人尝不出
种名为丙基硫氧嘧啶(PROP)
物质
味道,50%
人觉得有些苦,还有20%
人觉得很难吃,这有力地证明
每个人
味觉体验都是独特
。
人类可能有几百个不同味觉基因,而且每年还会发现更多
变异型。迄今发现
基因都属于两大基因家族(称为TAS1R和TAS2R)。负责甜味(对应水果)
基因至少有3种变异,鲜味(对应蛋白质)
基因有5种以上变异,苦味(对应有毒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