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呜呼。这件事,让曾国藩很是难过,也百思不得其解。在此之后,航行在长江上曾国藩接到安徽布政使英翰求救信,张宗禹正指挥捻军围攻据守雉河集清军。曾国藩被迫转道,率领人马先进驻临淮关,指挥湘军、淮军与豫军等陆续增援雉河集。捻军见曾国藩来势汹汹,只好撤走。曾国藩继续北上徐州,捻军又打马转道河南。捻军就这样跟曾国藩玩起拿手“捉迷藏”游戏。
真正地与捻军作战,曾国藩不得不面临个新问题,那就是,如何根据对手情况确定自己战略战术,在曾国藩看来,这点至关重要,也即兵法常说“知己知彼”。经过番周密研究,老谋深算曾国藩掌握捻军长处和短处,在曾国藩看来,捻军长处有四点:曰步兵长竿,于枪林弹雨中冒烟冲进;二曰马兵周围包裹,速而且匀;三曰善战而不轻试其锋,必待官兵找他,他不先找官兵,得粤匪初起之诀;四曰行走剽疾,时而数日千里,时而旋磨打圈。至于短处,曾国藩同样分析得很清楚:曰全无火器,不善攻坚,只要官吏能守城池,乡民能守堡垒,其即无粮可掳;二曰夜不扎营,散住村庄,若得善偷营者乘夜劫之,胁从者最易逃溃;三曰辎重、妇女、骡驴极多,若善战者与之相持,而别出骑兵袭其辎重,必大受创。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有放矢,制订出套重点设防、以静制动战略,在曾国藩战略思想中,最精锐部队不应该跟着捻军运动,要“以为主”,在摸清捻军活动范围基础上,扼守四个关键地点,即安徽临淮、江苏徐州、山东济宁以及河南周家口。曾国藩亲自守徐州,安排刘松山守临淮,刘铭传守济宁,张树声和周盛波驻防河南周家口和归德;在此基础上,曾国藩再安排四支机动部队进行突击,他们分别是潘鼎新、易开俊、张诗日统率三支陆师,再加上李鸿章弟弟李昭庆率领支马队。这四支精锐部队直接由曾国藩指挥,至于其余武装力量,则由四省巡抚率领。这样,对捻军作战,直保持着“四镇四游”力量,“省有急,三省往援”,也就做到“往来神速,呼吸相通”格局。
曾国藩此次堪称“全民动员”——在地方上,曾国藩责令各省巡抚在捻军经常出没之地修筑圩寨,设立圩长,实行坚壁清野,使捻军得不到点给养;又制定查圩法,对圩寨进行彻底清查,把与捻军有关人列入莠民册,按册缉捕捉拿,其他列入良民册,推行保甲连坐。圩长则具保结于州县,有事则圩长连坐。应该说,曾国藩这策略,具有相当强针对性。曾国藩还派幕僚薛福成等人,对于各地村寨执行情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