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有站在世界舞台上感觉,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只是个因素;更重要原因在于出身,即中产阶级专业人士孩子。这样个孩子,即便只是和家人委身于个毁于战火国家,但只要他有点天赋和抱负,就很可能认为自己将来还是有机会登堂入室、呼风唤雨。
单凭中产阶级地位,何敢赋予这种自期许?因为“中产阶级”这个词本身有问题,它涵义是如此宽泛和松散,除非在特定背景下去界定,否则几乎毫无意义。之所以使用它,是因为父亲曾接触过关于美国社会阶层术语,并受其影响,他觉得这个词可用,他在国外接受过教育朋友和同事也有同感。中国“乡绅阶层”或者“士大夫之流”这样词语含义更狭窄、更确切,似乎更适合中国国情,但他们也有自己问题。这是个过时社会群体,可以说早在出生之前就被时代淘汰。此外,“乡绅”(gentry)这个词不可避免地带有英国色彩,让人联想到土地所有权和优雅田园生活,这与家族史或大多数拥有不到百亩土地中国家庭历史并不相符。所以就用“中产阶级”这个词吧,给它个更集中和专门含义,包括商贾和富农。但在社会中心地位和政治权力严苛试炼之下,他们首先意味着小群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有素人——除学习中国古典知识外,还在外国接受过些教育。这个群体成员、他们家庭和往来者不仅享有社会声望,而且还拥有跨地区甚至于跨国政治影响力。
父亲出身寒门,从小就得开始奋斗。他靠着奖学金念完书。尽管如此,不论贫穷与否,他对自身阶级还是有信心。当们还是孩子时候,他会向们谈起大富大贵,但并非出于艳羡,而是让们不要去追求这些东西,因为它们并不能长久。父亲是z.府*员,只论官阶大小,不认出身高低。不认出身高低观念会让像父亲这样人感到平等和m;主。他们有时候会觉得“中产”不是社会层级里个位置,而是种所有人都可以,也应该渴望达成中庸之道。哪怕是美国人,看到中国人这种追求平等理想主义倾向,也会表示钦佩;尤其是美国人在见识过印度种姓制度和日本社会阶层间固化之后,就更喜欢中国社会这种有高下但不严格社会层级体系。
父亲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基本上是儒家。虽然他出生于1899年,但就算是生活在任何个世纪中国都无所谓。他理想是做个秉承正直、有学识士大夫。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在美国读研究生时候还学到套西方东西,包括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