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倾倒美人。张幼仪追述初见陆小曼,就不讳言自己没料到她如此美丽:
她肤色白皙通透,五官很精致。她说话时候,在座男士们都入迷。
徐志摩被美丽外表吸引,运用浪漫想象力,在自己心中建立个理想恋爱对象,这不是头次。林徽音回忆当年徐志摩在伦敦追求她时,对徐志摩心态就有明智衡量:“徐志摩当时爱并不是真正,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林徽音。”
风流自诩徐志摩碰到迷人陆小曼,再次发挥想象力,深深爱上自己幻想出来最佳伴侣。
客观地看,相对于徐志摩,陆小曼真正面对磨难,得算是她离婚以前那段时间。她最大压力来自父母,特别是母亲——陆母很看重女婿王赓。以陆小曼自己话说:“在他们眼光下离婚是家庭中最羞惭事,儿女做这种事,父母就没脸见人。”她曾以死为要挟,谁知她妈妈却说“要死道死”,可见对于那代人来说,似乎没有别比离婚更破坏家庭声誉。
既然如此,是什把陆小曼推向披荆斩棘路上呢?往简单里说,首先是作为年轻官太太,生活实在太无聊。她不满十八岁结婚,碰到徐志摩时才二十岁,还是做浪漫爱情美梦年龄。徐志摩排山倒海情书攻势,让她得到前所未有“被追求”乐趣,也把她引进浪漫幻想境地,对眼前婚姻愈来愈不满意。
因为婚姻生活沉闷而追求婚外浪漫,俄国文学就有很多例子,上流社会美丽太太有追求者在家中做客,几乎成规范。但这不是新文化时期青年渴求规范;他们要是“去旧立新”。就是这股动力让陆小曼认为她可以化幻想为现实。
陆小曼和徐志摩恋情受到极强家庭和社会谴责,因为大家认为他们背叛婚姻属于任性妄为,而他们配偶则无辜地受到伤害。徐志摩抛妻弃子在先,接着又向朋友横刀夺妻,应该引来更大公众反感;事实也如此。他招来抨击和抵制不限于舆论和社交圈,还直接影响到他找工作可能性:据梁实秋回忆,暨南大学当年不肯聘用他,就是因为该校校长认为“此人品行不端”。至于在私人社交圈子,虽然有不少友人对他回护,但像江冬秀那样,反对胡适为陆小曼与他在婚礼上充当“媒人”,当众说假如胡适真上台,自己肯定要把他从台上拉下来,这种毫不留情态度,也是面明镜。
但事情也有另面。新文化时期毕竟是个倡议激进行为时代,因此徐志摩和陆小曼恋爱与婚变就成社会g,m面旗帜。不管他们做法是对是错,他们反抗现实行为,被数以万计处于不愉快婚姻中青年视作黑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