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兼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虽然不能避免性格内在斗争和环境压迫,但她生作出重要抉择,却指向同方向:在事业方面,她选择是扎根于现实建筑学,文学只是她嗜好;在感情方面,她不止次作出重大抉择,每次都选梁思成。她心中抗争情绪或浪漫诉
何不敬佩?林徽音肯定没有错选人。
1945年日本投降,他们夫妇接到清华大学聘书,准备回北京。但清华复校要几个月安排,其间他们生计成问题,靠卖衣物来维持。回到北京以后,林徽音直结核病缠身,不能全面恢复工作,但在建筑设计和文学两方面还是有些成绩。1947年底,她进医院动切除病肾大手术,没想过可以熬得过。手术前她写几首诗,这是她生最后文艺作品。
大手术没有让她恢复健康,却也暂时保住性命。她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解放军进驻北京之初锐意守护老建筑十分感动。可惜接下来几年,梁思成和她用尽心力保护北京老城,倡建城墙公园,种种苦功终于白费;她希望改良传统工艺设计,花不少心血,也没有被接受。
解放后她受聘为清华大学级教授,也被邀参与不少国家级设计工作,但她身体愈来愈衰弱,终于在1955年4月1日病逝。治丧委员会由她至交好友组成,墓碑环饰本是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浮雕,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音之墓”。
据林徽音儿子梁从诫回忆,友人曾说林徽音早逝是份幸运,要不然到“文化大g,m”,要她忍受梁思成所受苦楚,情何以堪?
她墓碑在“文化大g,m”时被毁。
浪漫想象背后事实
浪漫故事想象大家应该如何如何,但现实却是另副模样:色调灰暗,界限模糊,当事人做决定不管多恰当,也难免偶尔泛起淡淡“假如……”,似乎要靠这短暂怀疑让自己重新肯定原来选择,向自己证明眼前切虽然并不完美,却是自己最珍爱。这种微妙情况,不管男女都有同感。新文化运动为女性带来选择权,同时也把她们推进个复杂世界:有选择,就代表要放弃些东西,甚至要伤害某些人。
人是不知足,很少人在感情世界会认为自己绝对幸福;或多或少不如意往往是制造浪漫幻想契机。如果处理得恰当,这种契机可以调剂生活;但说到底,它只能是调剂,不能把它变成生活本身。
林徽音在家庭、事业、婚姻和恋爱各方面表现,显示她理性和感性都极强,因此要比别人面对更多矛盾。她自己曾说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